蒲章虎 官方网站

http://puzhanghu.artlianhe.com

蒲章虎

总浏览人气:118902

蒲章虎  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,蒲松龄第十一世孙。现年69岁。中共党员。公安大专。1969年入伍,曾任团政治协理员,师文化干事、宣传干事;1987年年底转业于淄博市公安局,曾任宣教科副科长,教育培训科主任科员、副科长。2002年离岗。2008年退休。山东省音乐家协会、曲艺家协会会员,江苏音乐文学家协会会员;淄博市音乐、曲艺家协会会员。编印出品了歌词集《秋叶》,文集《柳风俚韵》。
查看详情>>

蒲章虎 艺术家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我骄傲 我姓蒲

我骄傲——我姓蒲,我自豪——我姓蒲,因我是蒲氏的传人,因为我是蒲松龄的后裔。

蒲姓,在中华“百家姓”中排列靠后,人口只占全国13亿的百万分之几,实属小姓。然而,一部《聊斋志异》成就了一位“世界短篇之王”、一代文豪蒲松龄,由此,蒲姓声名鹊起,享誉天下。身为蒲氏后人、蒲松龄的后裔我,怎能不感到庆幸和荣耀?!

“先生,您贵姓?”“免贵姓蒲。”“是蒲松龄的蒲吗?”“是的!”“蒲先生,您好!”。。。。。。无论在电话里,还是在与来访者面对面的交谈中只要对方进行释解求证“是蒲松龄的‘蒲’吗?!”我就会像“感应电”似的兴奋、激动、炽热、愉悦,因为沾上“松龄”的“蒲”,实在太好了,太荣耀了!

我的家院与老祖蒲松龄的故居仅一街之隔。本人因鼠相而怀鼠胆,小时候不敢看、更不敢听老祖笔下、口传的那些鬼狐故事,生怕夜里招来鬼狐……。所以,老祖的文化基因未能得到真传,已过花甲的人了,仍才学疏浅,对研究蒲学、继承蒲学、弘扬蒲学、发展蒲学,几乎是一片空白,毫无建树和作为,实感惭愧和不安。偶尔提笔草就几句小诗、短文为先祖歌诵,但文笔粗拙,羞于颜面。

我的“三老族”蒲松龄(因蒲松龄在其兄弟之中排行第三,后人尊称“三老族”),实在是太伟大了!一部《聊斋志异》(实为半部。另半部传失,至今下落不明)不仅给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,而且给他的蒲氏后人、子子孙孙们也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。就因为一个蒲松龄,使这个只有千余人的鲁中小村庄名扬中华、蜚声世界;才引来千千万万中外宾客、专家、学者的深研考究、膜拜和观光。“蒲松龄故居”也成为“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、齐鲁文化旅游胜地。蒲松龄的后裔们也不失时机、抓住机遇,借先祖之盛名和灵气,在传承蒲文化上大作文章:建造了柳泉风景区(四星级国家园林)、聊斋宫、狐仙园、聊斋俚曲茶座等一大批人文景观,开发了“聊斋旅游业”,给蒲氏后人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和效益。由此,蒲家庄也成了淄博的一张“重磅名片”,远近闻名的“文化名村”。

笔者六九年投笔从戎、八七年转业入警,已离开故乡四十余年。然而故乡的一草一木、一墙一院都历历在目,每每回家,总要到老街、小胡同里去转转,到“三老族”的“家”里去看看,到柳泉风景区里去逛逛……每每听到村院里飘出的《聊斋俚曲》声和柳泉中学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,心中就有说不出的亲切、恰意和欣慰——这才无愧于蒲松龄在天之灵所要看到的“文化名村”。

据笔者井蛙之见:蒲氏人尤其是蒲松龄的后裔们,在当代中华文坛上有点儿造诣、有点儿名气者恐怕寥落晨星、凤毛麟角,就是这个村里的蒲氏子孙在发掘、研究、传承蒲文化的也了无几人,更无什么建树和成就。这不能不是老祖蒲松龄的悲叹!笔者曾多次向该村村委领导建议:征集蒲氏后人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有造诣、有成就、有影响的信息资料、设立一个以传承、发展、弘扬蒲文化为主旨的“蒲氏后裔文化陈列室”;设立“松龄奖学金”,鼓励蒲氏子孙孝先祖遗风,多出人才、多出华章,无愧先祖;组建一个“松龄艺社”,将独树一帜、得天独厚的“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”——《聊斋俚曲》传唱并创新,无愧《聊斋俚曲》“原始村”……。然而,几届村委都曾有过动议,但因种种因素,终未付诸实施,深感遗憾!

作为蒲松龄的后人,在骄傲和自豪的同时,更应该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,要像已故蒲先明先生(松龄后第十二世孙)那样一心为传承和发展蒲文化做点儿什么。时至今日,笔者已着手用说唱、表演等曲艺形式改编聊斋故事(山东快书《郭生》、琴书《乔女》等数篇已改写完毕),还想对聊斋俚曲的改良、创新和发展进行一下探讨……。

在这里,笔者也吁请蒲家庄的蒲氏后人,当奋起:举先祖之旗帜,孝先祖之遗风、创时代之新聊斋。真正使蒲家庄无愧是蒲松龄的故乡、文化名村,使蒲氏后人无愧是蒲松龄的子孙!


扫一扫关注微官网